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冈村宁次竟然是徐达的后人?这个传言一出,网上炸开了锅。一个是明朝开国功臣,一个是侵华战犯,怎么扯上关系了?
说起这事儿,得从两个文化名人说起。近代史专家戴玉刚在《太行山上的秘密战》里提到,冈村宁次很可能是明代”军神”徐达的后人。这话一出,本来就够吸引眼球了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《亮剑》的作者都梁也凑热闹。这位1954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的作家,在小说《大崩溃》里也提到了冈村家族的”显赫历史”。都梁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,他凭《亮剑》拿过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。这样的大腕都这么说,传言就更有分量了。
按照网上的说法,徐达有个后代叫徐青山。明末清初那会儿,清军入关,这个徐青山受不了新朝廷,就跑到日本去了。到了日本后,他通过”婿养子”的方式进了冈村家族。说白了,就是入赘。
这个故事听着还挺有意思的。一个明朝功臣的后代,为了躲避清朝统治,飘洋过海到了日本。几百年后,他的后人居然成了侵略中国的头子。这种戏剧性转折,比电视剧还精彩。
不过话说回来,有趣归有趣,这事儿靠不靠谱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明末确实有不少中国人跑到日本去。最有名的就是朱舜水,这位浙江余姚人,1600年出生,1682年在日本去世。朱舜水是个有学问的人,不愿意剃发易服,干脆跑到日本讲学去了。
朱舜水在日本混得不错。日本水户藩主德川光圀把他当老师看待,执弟子之礼,早晚问安。朱舜水在日本待了23年,对日本的儒学发展影响很大。连日本的明治维新,都有他思想的影子。
朱舜水的成功说明,明末确实有中国文人流亡日本的先例。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挺尊重中华文化的,有学问的中国人在那边能混出名堂。
再看日本这边的情况。冈村家族在德川时代确实是武士,而且级别还不低。冈村宁次的父亲冈村宁永曾经在江户幕府干过事。冈村家族的级别是”旗本”,这在德川时代算是中级武士了。
旗本是什么概念呢?就是石高不到一万石,但有资格见将军的德川家直属家臣。这个级别的武士家庭,收几个仆人是完全可能的。而且日本有个特殊制度叫”婿养子”,就是男的嫁到女方家里,还能当继承人。这跟中国的入赘不太一样。
所以从制度上看,一个中国人通过联姻的方式进入日本武士家族,理论上是可行的。
冈村宁次确实有些奇怪的地方。他4岁就开始学汉字,这在明治维新时期算是比较早的。那个时候日本正在学西方,对传统汉学不那么重视。一个普通武士家庭,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孩子学汉字?
更奇怪的是他在军校的表现。冈村宁次19岁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读书,当时正准备打日俄战争。学校要求每人选修一门外语,可以选法语、德语、俄语、汉语、英语。按理说选俄语最实用,可冈村宁次先选了俄语,一年后又改成汉语。
而且他后来的职业生涯一直跟中国有关。对一个有野心的军人来说,学德语英语更有前途,可他偏偏专注中国事务。这确实有点反常。
不过这些现象也有别的解释。冈村宁次学汉字可能就是因为汉字是日本文字的一部分,这很正常。至于专注中国事务,也可能是看准了日本的扩张方向。当时日本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国和朝鲜,当”中国通”确实有利于升官发财。
真正的问题在于,这个传言缺乏史料支撑。
徐达的后人在明末确实遇到了大麻烦。徐家出了两个公爵,魏国公传了11代,定国公传了9代。到明朝末年,这两支都遭了殃。魏国公徐允爵投降了清朝,定国公徐允祯被李自成的人杀了。
史书上确实记载了徐达后人的落魄。《板桥杂记》里说,徐达的后人徐青君那时候已经”与傭丐为伍”,靠给人挨板子赚钱,还卖花石柱础维持生活。
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细节。传言说的是”徐青山”,史书记载的是”徐青君”。就差一个字,是不是太巧了?很可能有人看到了《板桥杂记》的记载,然后自己编了个”徐青山”的故事。
而且史书里根本找不到”徐青山”这个人。既然传言说他是真实存在的徐达后代,那总得有点记录吧?可惜什么都没有。
日本那边也找不到相关记录。德川时代对外来人员管理很严,特别是中国人。朱舜水在日本的活动都有详细记录,如果真有个徐青山通过婿养子进入冈村家族,这么重要的事不可能不留痕迹。
还有个时间问题。徐青山到冈村宁次,中间隔了快300年。这么长时间里,要保持完整的家族记录太难了。即使在中国,普通家族的300年族谱都不好找,更别说流亡异国的家族了。
史学研究讲究的是证据。一手史料是当事人直接记录的,二手史料是后人转述的。这个传言连二手史料都算不上,基本上就是推测和想象。
按照正常的史学方法,要证明一个历史事件,得有”学习证据分类”、“收集证据”、“传达证据”三个步骤。这个传言在”收集证据”这一步就彻底失败了。所有的”证据”都是间接的,没有任何直接的史料支撑。
更要命的是,这个传言在流传中越来越神化。不光说冈村宁次是徐达后人,还加了各种细节,什么”不愿剃发易服”啊,“通过婿养子融入日本社会”啊。这些听着挺有道理,实际上都是编的。
史料研究还有个说法叫”无意史料”和”有意史料”。无意史料是人们无意中留下的,比较真实。有意史料是故意记录的,可能有水分。但这个传言连无意史料都找不到。
即使退一万步说,假设这个传言有那么一丁点可能性,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,任何严肃的历史学者都不会采信。历史研究要的是事实,不是可能性。
为什么这个明显站不住脚的传言能得到一些名人的认可?可能跟现在的信息传播有关。有趣的故事总比严肃的学术研究更容易传播。一些作家学者可能为了增加作品的趣味性,没经过充分考证就采用了这些说法。
这提醒我们,看历史信息得留个心眼。戴玉刚的《太行山上的秘密战》和都梁的《大崩溃》虽然涉及历史,但主要目的是讲故事,不是做学术研究。这些作品里的某些说法可能只是作者的想象,不能当历史事实看。
说到底,这个传言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巧合的好奇心。徐达是民族英雄,冈村宁次是战争罪犯,把他们联系起来确实很有戏剧效果。但历史不是小说,不能光凭想象和巧合来构建。
无论冈村宁次的血统如何,都改变不了他的罪行。这家伙在华北搞”三光政策”,制造”无人区”,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。他自己在回忆录里都承认,日军”掠夺、强奸、放火的情况很普遍”。
血缘关系从来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格。即使冈村宁次真是徐达后人,也不能为他的罪行开脱。相反,如果这事是真的,只能说明再好的血统,如果教育不当,也可能培养出恶魔。
经过这么一番分析,“冈村宁次是徐达后人”这个说法基本可以定性为无稽之谈。它缺乏史料支撑,充满漏洞,更像是网络时代的都市传说。
面对这类传言,我们得保持清醒。不能因为听着有趣就信以为真,也不能因为有名人背书就不加思考。历史研究需要的是事实和证据,不是传说和想象。
你觉得这种缺乏证据的历史传说为什么会这么流行?是不是现在的人太爱听故事,不爱看史料了?
股票新手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